首页 实时讯息

实时讯息

智能建造“粤”发力 湾区协同“智”先行——广东擘画智能建造发展新图景

2025-08-22 15:36:00 0

墙板安装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完成拼接,搭载AI算法的无人机在模拟工地精准巡检,隧道检测机器人展示智能激光传感的“火眼金睛”……7月,第一届粤港澳建筑机器人大赛在广州拉开帷幕,这场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联合指导的赛事,汇聚了超100支来自粤港澳三地与国内重点产业集群的智能建造骨干队伍,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彰显了广东作为智能建造“排头兵”的产业底气。

赛场之外同样精彩:同期举办的产业沙龙上,政产学研用多方达成40余项合作意向;智能建造成果展亮出智能检测、施工装备、特种作业、运维管理等多种类智能建造产品,勾勒出建筑业智能化转型的清晰路径。

这场赛事的背后,是广东将智能建造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核心抓手的战略布局,更是智能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智能建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发布42个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和138个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共有3个试点项目、17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和典型案例,累计55项经验做法被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并向全国推广,数量全国领先。

第一届粤港澳建筑机器人大赛(广东赛区)实战竞赛现场

顶层设计

将智能建造纳入全省发展全局

智能建造的“广东效能”,源于系统性的政策引领。广东省对智能建造的政策布局,经历了从战略规划到具体落地的递进过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制度保障。

2021年4月,广东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将“发展智能建造”纳入全省战略,明确其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标志着智能建造正式上升为省级发展重点。

同年8月,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加大智能集成应用”等维度提出具体举措,为智能建造落地按下“加速键”。

2022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15个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施工等六大重点任务,逐一明确责任主体与实施路径,并配套五大保障措施,让政策从“宏观指引”走向“实操指南”。

2025年2月,《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将智能建造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传统建筑产业向现代化产业巩固提升的重要方向。

从战略蓝图的擘画到专项政策的细化,为智能建造产业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制度支撑,让创新实践有章可循、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试点突破

城市差异化探索发展路径

广东作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最多的省份,指导广州、深圳、佛山依托各自的产业基础,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路径。

广州聚焦“数字设计+智慧工地”,推进全市房屋建筑工程智慧工地建设,率先在全国将BIM技术纳入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明确政府投资项目、重点片区工程全面应用BIM技术,三维智能审图系统累计审查项目1681个,模型数量达1.5万个,居全国首位,在数字化设计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深圳聚焦“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优先保障智能建造产业园用地,对重点研发项目最高给予2000万元科技研发专项资金,“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形成“1个总部基地+1个产业园区+N个集聚区”格局,累计招引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26家,2024年带动龙岗区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达6.2%,成为产业集聚的典范。

佛山则主攻“建筑机器人+智能生产”,2024年对10家智能建造相关企业发放1850万元扶持资金,推动本地龙头企业研发建筑机器人超过50款,覆盖墙板安装、地面整平、地砖铺贴等施工环节;结合本土家居产业优势,将装配式理念扩展至装修、装饰、家具、家电,打造“工业化建造+可选择硬装+全自主家居”的高品质住宅佛山方案。

建筑爬架两米网片线自动化生产线

场景应用

推动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

在数字化设计领域,广东推动施工图三维电子辅助审查、AI人工智能辅助审查普及,带动推出一批国产自主可控的数字化设计软件。这些软件不仅能实现设计方案自动生成与优化,还支持二三维协同、BIM正向设计出图,让设计环节更智能、更高效。

在智能生产领域,省内部分龙头企业积极与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企业合作,开展智能生产线改造升级,通过远程云端调控,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化生产。

在智慧施工领域,建立省级工程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一体化平台,通过在建工程项目现场视频监控,实现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有效监管。佛山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已有28款投入商业化应用,在全国范围内落地项目超1100个,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这些机器人可有效替代人工完成“危、繁、脏、重”的施工作业,在保障施工人员安全的同时,有效提升工程效率和质量。

在智慧运维领域,探索建立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广州市建立建材集群采购管理服务综合平台,集中政府投资项目机制砂等建材需求实行带量采购;微瓴智慧建筑管理平台及智慧建筑数字化底座,助力搭建决策平台及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

产业集聚

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以产业园为载体,推动智能建造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广州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装配式装修-智能家居”五大赛道,谋划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园区布局,导入智造、研发等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圳围绕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节能“三大产业集群”,建设“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数字设计产业集群”+“N个产业集群”,形成链状产业生态聚集区。佛山培育顺德区建筑机器人创新应用先导区、南海区建筑产业集聚区两个省级智能建造产业集群,聚焦建筑机器人应用和智能装配,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此外,华为、腾讯、大疆、小库等省内优势企业跨界参与智能建造,如航测无人机、智能设计云平台、建筑鸿蒙数字底座等技术成果,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动能。

协同深化

构建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

智能建造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开放协作的生态体系。广东在深耕省内智能建造创新实践的同时,积极联动粤港澳三地资源,以跨区域协同打破发展壁垒,为智能建造技术落地和产业升级拓宽空间。

2024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共同指导成立粤港澳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汇聚51家粤港澳三地企事业单位、高校及行业协会,推动政策体系研究、标准体系构建、人才队伍培育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今年6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在粤港两地指导举办“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产业发展周。活动期间,双方共同发布《粤港“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跨境贸易指南》作为模块化建筑的“出海说明书”,推动8家粤企获颁香港首批“组装合成”制造商认可证书,成立粤港澳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产业发展联盟,粤港携手推动模块化建筑发展取得积极进展。7月,通过举办第一届粤港澳建筑机器人大赛、智能建造成果展等活动,建立“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资本赋能”的协同生态,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智能建造技术资源的深度联动、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产业标准的协同对接。

【广州】

持续推进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作为建筑业强市,广州市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达8816.9亿元。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加快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步伐,让“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落地生根,推动传统建筑产业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管桩自动焊接机器人

政策红利激活市场动能

广州成立“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工作专班,凝聚各方力量推进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4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纳入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目标到2030年形成5000亿级产业集群,这在国内城市中尚属首次。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和智能建造试点实施方案,明确26项重点任务,在产业生态培育、BIM技术应用推广等6大领域提出近百项举措。同时,创新出台容积率激励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模块化、装配式建筑项目分别提供6%、3%的不计容面积奖励,首批6个申报项目已通过认定;针对购买装配式建筑住宅的市民提高10%的公积金贷款上限,双向激活企业与市场活力。

多维协同筑牢发展基石

在标准制定方面,发布《广州市智能建造补充定额子目(试行)》,截至目前,已有2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采用或计划采用建筑机器人,涉及建筑规模达600万平方米;发布《工业化建筑建造规程》等系列标准,计划打造“好房子”广州标准并纳入土地出让要求。在产业集群方面,首创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的产业协会,发布涵盖49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智能建造资源手册》,推动中建四局、广州建筑、中建海龙等企业在白云、南沙等地建设智能生产基地。人才支撑同步跟进,连续举办七届广州市建筑工匠技能擂台赛,累计培养455名羊城建筑工匠,职称评审新增建筑智能化等专业,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燃料”。

场景应用释放创新效能

大力推行新型建造,抓好项目应用落地实效。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采用CMC预制体系,工期缩短30%,建筑垃圾减少70%;黄埔区迳下未来乡村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建造新型农宅,助力广州绘就和美乡村画卷;广州环球贸易广场项目应用20余款建筑机器人,施工效率提升30%-50%,“一屏管工地”平台让监管效能提高40%。同时,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建设,中交四航局承接泰国林查班港扩建项目,引入智能疏浚装备,降低施工成本约15%,成为智能建造在港口工程领域的成功范例。

【深圳】

以先行示范标准

打造智能建造发展新范式

深圳在全国智能建造试点评估中表现突出,连续两年获评“综合表现优秀”,累计37条举措纳入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探索形成一套较高水平的经验范式,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圳市华富村东、西区旧住宅区改造项目建设场景

顶层设计与多元激励协同发力

深圳以“一盘棋”思维完善政策支撑。产业培育上,将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上,在市科技重大专项中布局核心技术攻关;土地规划上,优先保障产业园用地并对土地产出率、地均纳税额等用地控制指标给予适当的折减优惠;财税金融上,对企业购置智能建造专用设备给予企业所得税抵免。近日,深圳出台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以“好房子”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模块化建筑应用,提出到2028年末,实施模块化建筑项目面积累计不少于300万平方米的目标。

构建“一张网”式产业协同生态

深圳立足产业优势,打造“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产业生态。发挥建设单位“链长”、施工总承包企业“链主”、跨界企业“链翼”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格局。同时,以“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为核心,布局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节能“三大产业集群”,构建“1个总部基地+1个产业园区+N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体系。建立“研发设计+工程服务+信息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打造数字设计产业集群。

技术路径与场景应用双向赋能

深圳以“结果导向”探索技术路径,形成模块化建筑集成、施工装备平台集成、建筑机器人组合三大技术体系。其中,施工装备平台集成体系通过整合布料机、自动喷淋等设备,实现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同步进行,打造类工厂化施工环境。依托智慧低碳建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三大平台”,深圳将AI、建筑机器人研发列为科技计划项目重点专项予以优先支持,加速核心技术突破。

在场景应用方面,2023-2024年共遴选124个试点项目,覆盖房建、市政、水利等领域以及学校、医院、保障房等类型。其中,安居景馨苑项目作为高密度城区混凝土模块高层住宅,仅用148天完成封顶并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华富村旧改项目集成5G远程控制塔机等技术,减少30%劳动力投入,提升50%工效。

【佛山】

以“制造底色”

塑造智能建造“佛山范本”

佛山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叠加优势,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建筑机器人应用和智能装配为抓手,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佛山范本”。

墙板搬运机器人

政策机制夯实发展基础

佛山印发《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对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企业以及建筑机器人生产研发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出台智能建造水平评价指引、企业评价指引,编制建筑机器人补充定额,探索将智能建造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和招投标环节,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顺德区建设省级建筑机器人创新应用先导区,以机器人谷为载体,布局研发总部、突破核心技术,将政府投资2万平方米以上新项目应用建筑机器人的要求纳入供地、招拍挂条件。南海区打造建筑业产业集聚区,构建“1+4+X”现代化产业体系,累计进驻企业231家,建筑类企业占比76%,高级职称人才达600人。

加快工业研发推广智能装备

推动重点实验室攻关关键技术,建成11个各级智能建造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箭牌家居等成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支持本土企业研发建筑机器人近50款,推动超20个项目应用建筑机器人;推动相关企业和实验室参与制修订7项CECS标准和197项企业标准。全市推广混凝土试件防伪标识,借助AI技术实现全流程防调换与溯源。

借力家居焕新发展智能装配

发挥产业优势形成绿色建材、装配化装修与智能建造融合格局,印发相关技术导则与评价指引,明确装配化装修具体要求。融合BIM、物联网与工业化建造技术,创新推出房屋内部间隔及装修个性化方案,联合卫健部门推进医院病房装配化改造。开展“家居焕新”活动,海选发布35家装配化装修企业提供“拆旧换新”及全屋解决方案。

文|记者 符映雪

图|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