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实时讯息

“我能控制!”残特奥会选手战胜尿失禁,20岁女孩将冲刺赛场

2025-06-26 12:55:00 0

“上次见到她,晒黑了,手臂更壮,但笑容灿烂,是一位特别阳光的孩子。”当南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排尿障碍中心肖远松主任提起晓慧(化名)时,语气中满是欣慰。这位20岁的女孩两年前接受了骶神经调控手术,如今自信地坐在轮椅上,正在积极备战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残特奥会”)。

原来,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她,因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一直依赖纸尿片生活。至此被大小便失禁困住的18年人生从此获得新生。

肖远松主任团队与晓慧在一起

从纸尿片到跑道:一场手术改写人生轨迹

晓慧在广东省某福利院长大,因为患有脊髓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双下肢活动障碍和大小便失禁。日常活动只能通过轮椅助行,因为大小便无法控制,她不得不常年使用纸尿片。即便2013年接受脊髓栓系松解手术,顽固性便秘和尿失禁仍如影随形。

直到2023年,福利院带着她找到肖远松主任团队,一项名为“骶神经调控”的微创手术为她打开了人生新的大门。“我们先通过影像尿动力学精准评估病情,再分阶段实施骶神经调控。经过不断调整参数,术后晓慧的排尿排便功能显著改善———能够顺畅自主排出大部分尿液,便秘问题也迎刃而解,她也终于摆脱了纸尿片的束缚,并且全身心投入赛前训练。

“现在她能专注训练,甚至规划未来会当一名会计。”肖远松主任回忆,手术不仅改善了生理功能,更让晓慧重拾自信,“这个孩子心态一直很积极,她阳光的笑容让我们医护人员都觉得很温暖。”

由于疾病得以控制,这些常年备受大小便失禁的人群常常会有“人生重来”的欣喜。据统计,全球约20%人口受尿失禁困扰,中国女性发生率高达30.9%,但就诊率不足一半。“羞于启齿”“误以为无药可治”成为患者就医的最大障碍,而晓慧的故事,正是破解误区的鲜活注脚。

肖远松主任查房,了解晓慧的病情

依据影像尿动力学检测对下尿路功能性疾病做出精确诊断

每年的6月的最后一周被国际尿控协会设为世界尿失禁周,在广州各大医院泌尿外科,像晓慧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国际尿控协会将尿失禁定义为“尿液不自主流出”,临床上可细分为压力性、急迫性、充盈性等9大类型。其中,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患者常伴随尿频尿急,却因“功能性疾病无明显病灶”被忽视——传统B超等检查难以发现异常,导致误诊或漏诊。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设备

肖远松主任向记者介绍,“医院从2005年率先在华南引进影像尿动力学检测设备,将X光透视与压力监测结合,如同给泌尿系统做‘动态录像’:患者排尿时,设备同步捕捉尿液流动与压力变化,直观展示膀胱、尿道的功能与形态关系,可以准确地了解下尿路潜在的病理生理,这也是目前对下尿路功能性疾病最精确的诊断工具。”

“我们认为,在前列腺疾病中,约有30%的人需要影像动力学检测,比如有的患者排不了尿,到底是梗阻还是其他原因?有一些患者通过检测发现是膀胱收缩力不够。正如水龙头有水,管道通畅,但是没有水压,也不能正常排水。因此对于下尿路的问题,若分类错误,治疗也不会成功。”肖远松主任如是说。

肖远松主任给晓慧实施手术

分级治疗,手术先试用再植入,降低治疗风险

由于影像尿动力学设备的广泛运用,正让更多患者告别“盲目治疗”。以急迫性尿失禁为例,过去患者常被简单归类为“肾虚”或“炎症”,如今通过精准分型,可匹配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肖远松主任表示,尿失禁的治疗也是分级进行。

第一层级:行为治疗。针对老年人夜间多尿或年轻人因咖啡因摄入导致的尿频,通过控制饮水量、调整生活习惯即可改善。曾有年轻患者因长期饮用奶茶致尿频,调整习惯后症状消失。

第二层级:药物干预。结合行为治疗,药物可缓解膀胱过度收缩,但对神经源性问题效果有限。

第三层级:功能康复。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生物反馈治疗等,尤其适合产后女性预防尿失禁,但需长期坚持,依从性较低。

第四层级:手术治疗。骶神经调控疗法成为“终极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微创植入电极,双向调节骶神经异常信号——抑制过度敏感的神经以缓解尿频,激活抑制的神经以改善尿潴留。

早在2015年,肖远松主任就曾为一位湖南籍女患者实施骶神经调控手术。“记得她才二十五六岁,刚结婚生孩子,因为患上了特发性急迫性尿失禁,人都抑郁了,非常痛苦,甚至面临婚姻破裂。她特意从湖南到广州找我治疗。做完手术后很快就完全康复。可以说,手术不仅解决疾病,更挽救了一个家庭。”

据记者了解,目前,骶神经调控疗法已升级至兼容3.0T磁共振的新一代系统,患者术后可正常接受核磁检查,且不影响奔跑、游泳等日常活动。据悉,全球已有42.5万患者受益,国内技术也已成熟,分为“一期测试+二期植入”:一期通过临时电极评估疗效,若症状改善超50%再进行永久植入,如同“先试用再植入”,极大降低了治疗风险。

肖远松主任手术中

医保托底+技术革新:让“难言之隐”不再昂贵

“过去手术费用需完全自费,如今约80%可用医保报销,加上惠民保,个人负担比以前降低一大半。”肖远松主任提到,近两年骶神经调控项目纳入医保后,就诊率显著提升。从2015年最早在广东省开展至今,南部战区总医院已为200多位复杂的排尿障碍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多数人症状缓解50%以上,比如有的人尿片使用量从每天5片减至1片,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同时,2016年成立了华南地区最早的中国骶神经调控中心,团队技术进步也在推动治疗成本下降:电极更细、植入更精准,且适应症不断扩展——除尿失禁外,神经源性膀胱、间质性膀胱炎、慢性盆腔疼痛,甚至顽固性便秘等,都可通过骶神经调控缓解。“甚至实现完全康复。”肖远松展望,随着神经调控技术迭代,更多“难言之隐”将不再难治。

骶神经调控原理

尿失禁不是“老年病”,更不是“羞耻病”。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尿失禁患者中,约60%因“羞于就医”延误治疗,甚至引发抑郁、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 “它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需要科学管理的慢性病。”肖远松主任呼吁,公众应破除“尿失禁=衰老”的误区,尤其是生育后女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若出现尿频尿急、漏尿等症状,应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90%的患者都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文| 记者 张华 图|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