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实时讯息

95后曲木史伍的“漆”彩人生:打破陈规,让彝族漆器走出大凉山|凉山新面孔

2025-08-15 09:26:00 0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8月中旬,初秋的风掠过大凉山西昌市的建昌古城,在上西街边,曲木史伍在家里的漆器批发店里坐着,擦拭着柜台上红、黄、黑三色绘成的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相传是在1700多年前,一位彝族先民受到梦的启发后,将红、黑、黄三色漆绘制在单一的木质器皿上,使其色泽不但变得沉着与和谐,而且有了光泽与亮度。从此以后,彝族漆器便流传开来,一直传承至今。2022年,“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更系统、专业地保护和传承。

曲木史伍,出生于1996年,从小,她就从父辈的手中接过画笔,在木胎上画出独属凉山的花草鱼鸟,传递着彝族的文化符号。而更重要的是,她打破了彝族漆器“传男不传女”的铁律,创办了“彝三彩”品牌,成了凉山州第一个彝族漆器制作技艺女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坐在火塘边看着爷爷做漆器的小女孩,到“彝三彩”的掌门人,曲木史伍是如何坚守住初心,将非遗技艺一步步推广出大凉山?她又如何打破常规,成为有创新意识的“守艺人”?8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曲木史伍,走进她的“三彩”世界。

曲木史伍和她的漆器作品

打破“传女不传男”铁律

“谁说彝族女孩不能画好漆器?”

上西街边,曲木史伍家漆器店里,两侧的柜台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漆器,酒杯、盘子、碗、耳环、手镯等等,琳琅满目。面积不大,但当地人都知道,他们家的漆器,瓦几瓦(彝语:很好)。

往上细数,曲木史伍已经是家里漆器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了。小时候坐在火塘边,看着爷爷用红、黄、黑三种颜色,在木胎上勾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火光下,一件件漆器,让小女孩为之心动。

曲木史伍在制作漆器(图由受访者提供)

“爷爷,我也想学画漆器。”曲木史伍小声地说,爷爷神情愣了一下,随后点点头,把手里的笔交给曲木史伍。之后,一到放假,曲木史伍就和父亲、爷爷一起,做木工、学画画,手艺逐渐熟练。

曲木史伍的家里,一直摆放着一个首饰盒,这是她12岁那年,自己打磨、绘画出的第一件漆器制品。

在彝族漆器传承中,“传男不传女”曾是铁律。家中亲戚总觉得是小孩子打打闹闹,不值一提。曲木史伍很不服气,“谁说女孩不能做出好的漆器?”曲木史伍开始更认真卖力地学,车胎、补灰、打磨、髹饰……40余道工序反复练习,线条勾不直就一直勾,大漆滴在手上红肿溃烂,就忍着继续画。

手工漆器制品

“熬过去,身体里就有了抗体。”父亲的话出现在她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最终,这个首饰盒,成了曲木史伍告诉长辈们“我可以”的证明。

现在,在曲木史伍的三彩民族漆器非遗工坊里,居家就业的32位临时工中有25人都是女性,每人每月收入能在1800元左右。“我想让更多妇女能够学会彝族漆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在家就能带着娃,挣着钱”。她说。

年轻人的突破

顺着网线,把漆器传递出大山

“最近我们线上生意还不错,前两天一天能销售一万块钱。”曲木史伍说,顺着网线,将漆器传递出大山,成为家里人对她改观最大的事。

2017年,曲木史伍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出了第一个记录漆器制作的视频,本是为了记录生活的小视频,却吸引了4万多人“围观”。“大家都在问这是什么,在哪儿能买到?”曲木史伍耐心地回答,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她也意识到,这是一个让更多人知道漆器,知道凉山的好机会。

彝族漆器制品

彝族漆器制品

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曲木史伍的镜头,知道了彝族漆器每一个符号、颜色背后的含义。2019年,曲木史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笔订单,之后她学着在网上销售自家的漆器制品。看着家里的漆器一个比一个卖得更远,家里长辈意识到,小姑娘真的能成大事。

5年间,曲木史伍的300多条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短视频里,曲木史伍徒手勾绘云纹火纹,无需打稿,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的网友称赞说,“比画劳斯莱斯腰线更牛。”

直播兴起后,曲木史伍开始在直播间里讲述彝族传统和漆器文化,有的人被生动的文化吸引,有的人被漆器的美丽征服,下单的网友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都愿意为了民族传统文化“买单”。

曲木史伍整理货架

为了保证货源充足,曲木史伍会将当下时新的款式备好货后再开播。同时,她也在不同时间、平台推出不同产品,精准定位到客户群体,提高成交率。“现在我们年产值能达到300万,只要我们好好做,彝族漆器不愁销路。”

“守艺人”的瓶颈

创新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情

2021年,曲木史伍成为西昌市级彝族漆器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年轻的“守艺人”知道,想要让传统文化延续新生,必须要学会创新。“但,创新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情。”

大漆木碗(图由受访者提供)

2019年,曲木史伍开始走出去学习其他漆器的制作工艺,取长补短。从凉山出发、到成都、云南,再到景德镇,只要是有漆器的地方,曲木史伍都想去看看。一圈下来,曲木史伍积攒了不少原料商的资源,这也是她最大的收获——学会控制成本。通常,一个漆器小杯子,需要花3个月的时间,制作耗时长、成本贵、价格高,一度让不少客户直呼“等不起”。

为什么不学其他的技术?“害怕没学到位,随意融合在一起,反而破坏了彝族漆器的传统。”曲木史伍很清楚,在传统中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图案叠加、花纹交织,而是要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表现形式。

曲木史伍在检查漆器

2022年,“彝三彩”品牌创立,曲木史伍将彝族三色美学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餐具、茶具、装饰画等实用产品。并让彝族漆器走进高校、亮相展会,甚至与文旅融合,逐渐成为凉山的“文化名片”之一。

“其实这个‘彩’,是有更多色彩的意思。”曲木史伍还从凉山不同地区的服饰色彩中汲取灵感,将新的颜色融入漆器绘制中,打开更多的使用场景。她打造的以黑、绿色为主色调的箱子,装载着彝绣包包,踏上意大利奢侈品FENDI的展台,不少游客也会为她创新绘出的首饰盒驻足停留。

创新用绿漆制作的首饰盒

不少学生前来体验彝族漆器制作(图由受访者提供)

为了提产,曲木史伍曾尝试用机器印刷花纹,但她知道,机器没有温度,印刷的图样没有情感。“手工的东西,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有人把时间物化给了你。”一位网友的评论让曲木史伍明白了传统手工的价值,所以,她也很珍惜有人愿意在快节奏下,为传统文化停下脚步。

“00后”小姑娘依则就是其中一个,前段时间,依则专程找上门来,在工坊里学习做漆器,这让曲木史伍觉得惊喜又欣慰。这两天,曲木史伍又在忙着找地方建一个可以展陈漆器的展厅。

00后守艺人依则(图由受访者提供)

“我想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学会制作彝族漆器,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曲木史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