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蓝皮书报告:广州正由“制造重镇”转向“枢纽中枢”
8月18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2025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在大湾区中,广州由“制造重镇”转向“枢纽中枢”,依托空港、高铁枢纽、南沙自贸片区等,形成“对内集聚、对外辐射”的枢纽型经济空间。此外,蓝皮书预计2025年广州经济增长将保持3%—4%的增速。

2022年6月,广州南沙港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目前已进入常态化全流程测试运行。 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南方+ 梁文祥 拍摄
建议广州提升枢纽型经济组织能力
蓝皮书指出,广州从“中心”转向“枢纽”,竞争合作格局深度演化。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广州、深圳“双核并峙”的局面依然延续,但区域内产业协同和资源流动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深圳经济“领跑”珠三角,其科技创新能力、金融资本集聚度持续提升,对高端要素的吸附效应明显增强,广州则强化门户枢纽功能,依托空港、高铁枢纽、南沙自贸片区等,形成“对内集聚、对外辐射”的枢纽型经济空间,成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与东盟之间的重要接口。
区域“多中心、差异化、耦合式”格局初步显现,佛山、东莞工业崛起趋势明显,2024年,佛山GDP达1.34万亿元、东莞GDP达1.23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高居全国前列,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构成对广州传统制造地位的挑战。惠州、中山等城市则依托特定产业赛道快速发展,惠州新能源汽车与化工一体化项目进展显著,中山加速对接港澳科技资源。
广州正从珠三角中心城市向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转型,面临来自“深圳科技一东莞制造一佛山配套”的三重产业竞争。

蓝皮书提出,广州的“门户功能”尚未完全转化为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力,如港口经济的本地产业配套能力、临空经济带动能力仍待增强。
对此,蓝皮书建议要加快从传统通道型经济转向要素整合型、平台支撑型、制度引领型枢纽经济,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重塑城市发展优势和开放新格局。
一方面,广州要加快白云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升级,实施T3航站楼和第四跑道等重大扩建工程,提升客货运综合保障能力。引导航空公司拓展洲际航线和国际货运专线,构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与RCEP国家的空中通达网络,推动“空运+保税+跨境电商”集成发展。
另一方面,广州要强化南沙港航运枢纽功能,推进南沙港四期智能码头与临港产业园一体化建设,加快布局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务要素,打造“口岸经济+保税加工+出口制造”的外贸组织中心。
广州服务主导型经济体系稳步成形
蓝皮书指出,广州第三产业结构高端化趋势凸显。2024年,广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858.58亿元,同比增长2.6%,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贡献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占GDP比重达到73.66%。
现代服务业成为广州第三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其中,科技中介服务、广告服务、文化艺术业表现强劲,体现出广州高端服务业市场需求旺盛、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的趋势。
同时,内容消费与数字出版产业亦表现亮眼,数字内容服务、影视制作、出版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4%、12.2%和9.5%,进一步夯实广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支撑基础。
蓝皮书指出,广州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加深。2024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055.77亿元,尽管整体同比仅微增0.03%,但结构性亮点突出,家具、家电、建材等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分别实现同比增长55.4%、4.5%和10.9%。体育娱乐、健身休闲等体验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直播电商零售额达到517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蓝皮书中,广州市统计局服务业处课题组撰写的《2024年广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分析报告》提出,2024年广州市服务业在交通物流、商务客流、数据信息流等领域表现活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广州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到20866.45亿元,同比增长7.1%。
2024年末,广州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20.92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分别比前三季度收窄8.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效益逐步好转。
广州市11个区中,除了从化区、增城区和荔湾区,其余8个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得益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速较高,花都区营业收入增速居各区首位,同比增长42.0%,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1.8个百分点。
由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海珠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从拉动力看,天河区、海珠区、越秀区和黄埔区分别拉动广州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个、1.3个、1.1个和1.0个百分点。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张薇
【作者】 洪钰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