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实时讯息

江豚湾:一湾碧水见证长江生态之变

2025-05-23 09:42:00 0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诚成

清晨的薄雾中,一群江豚跃出水面,背脊泛着银灰色光泽,与碧波相映成趣。

这片形似“U盘”的君山区江豚湾,正以跃动的生命姿态,讲述着长江生态修复的新故事。

伤痕与新生:从“砂石轰鸣”到“绿意绵延”

曾几何时,江豚湾畔机器轰鸣,砂石码头林立,生态伤痕累累。而如今,晨雾中的江豚湾已换了模样——一群江豚结伴跃出水面,又悄然没入清澈的碧波,与沿岸绵延的绿意共同勾勒出长江生态保护的生动图景。

老渔民李师傅回忆:“江面漂着垃圾,鱼类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江豚的踪迹也变得罕见。”2015年长江流域江豚数量不足千头,过度捕捞、污染和航运压力让“水中大熊猫”江豚濒临灭绝。

转机始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

2021年起,君山区同步推进“江豚湾”生态修复工程:拆除非法码头42处,退还长江岸线7.3公里,复绿1.3万亩,并启动总投资1742.78万元的生态修复项目,改造面积达5.2万平方米,涵盖湖地标整治、江豚救助通道等工程。2023年,东洞庭湖水质总磷浓度同比下降4.4%,长江岳阳段连续5年水质优良率达100%。

如今的江豚湾,江豚稳定栖息,越冬水鸟数量刷新历史纪录,与麋鹿、候鸟共同构成“洞庭三宝”生态景观,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鲜活样本。

微笑天使归来:科技赋能守护“长江精灵”

“快看!那边又有一群!”来自长沙的观豚爱好者兴奋地指着江心。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4头江豚正结伴嬉戏,圆润的背脊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泽。这样的场景,在江豚湾的清晨已成为常态。

在最佳观豚点“望豚亭”内,游客们架起“长枪短炮”,静静守候着江豚的出现。岳阳市民张先生一家是这里的常客:“每个周末都带孩子来看江豚,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固定活动了。”

他8岁的女儿张萌萌则兴奋地喊着:“江豚在跳舞!”

为精准保护“微笑天使”,当地构建了“水陆空”立体巡护网络:10艘巡逻艇、30辆巡逻车、2架无人机全天候巡查,重点水域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无死角监管。更引入“数字江豚”计划,通过水下声呐、无人机和高点摄像头,实时监测江豚活动轨迹。

2023年,水下声呐曾捕捉到10头江豚同时“对话”的珍贵声信号,科研数据为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守护与共生:生态红利激活绿色发展

生态改善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3年春天,江豚湾又多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数百名跑者沿着长江岸线奔跑,他们的脚步与江浪的节奏交织,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态画卷。这就是新创立的“岳阳长江生态马拉松”赛事。

“这条赛道太美了!”来自武汉的跑友陈先生赞叹道,“每跑过一个弯道,都能看到不同的江景。”

这条全长21.0975公里的赛道,80%沿长江岸线布设,串联起芦苇荡、观豚平台、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被认证为“最美生态赛道”。

2024年赛事吸引了超过2万名跑者参与,通过碳积分系统抵消全部赛事碳排放,成为全国首个获得“零碳认证”的马拉松赛事。

数据显示,赛前三天周边酒店预订率达95%,沿线村民组建的“啦啦队合作社”通过销售自制藕粉、芦苇画等特色产品实现增收。2024年,赛事带动沿线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超800万元。

文旅融合方面,引入“微笑绿洲”生态露营地、热气球观景、芦苇艺术季,打造“生态+旅游+科普”模式,2025年春节游客集章打卡兑换文创礼品,成为网红打卡地。昔日的华龙码头,已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

景区内,“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展陈馆通过裸眼3D、场景互动,生动展示生态修复历程;马拉松赛道沿江湖岸线延伸,串联起芦苇艺术展、生态露营地等景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未来与希望:长江之畔的绿色承诺

夕阳为江豚湾披上金色的外衣,“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标语在波光中格外醒目。这片水域的蜕变,书写着长江生态保护的中国答卷。

在这里,有多方共治的生动实践:老渔民变身环保志愿者,用几十年行船经验协助巡护;科研团队日夜监测,用数据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正如当地渔民所说:“看着江豚回来,就像自家孩子回家一样高兴。”

江豚湾的故事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昔日的砂石码头变成生态景区,传统渔民吃上“旅游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夜幕下的江豚湾,水波轻漾,江豚的身影时隐时现。明天,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江面,这片水域将继续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

(本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